云网岳阳> > 旅游景点 > 岳阳这些“非遗”民俗、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

岳阳这些“非遗”民俗、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

2020-06-16 10:53:09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2009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汨罗江畔端午节是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主要分布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汨罗江边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其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上述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公元424 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6 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稍后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均作了相关描述。


平江九龙舞

2008年,平江九龙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江九龙舞以套路复杂,演出阵容强大,打击乐地方特色明显而著称,是我国众多的民间龙舞之中,较为独特的一种龙舞艺术,它流传于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据史料记载:平江九龙舞始于汉、兴于唐。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国,尸体沉于水底,无法回到人间,劳动人民每年端午节都要划起龙舟前来打捞。此事感动了洞庭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龙翻江倒海,大闹洞庭,逼着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人间。人们为感激九龙的义举便模仿九龙的舞姿,创造了九龙舞。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龙舞艺人不断推陈出新,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九龙舞艺术形式。九龙舞表演的传统艺术套路有26套之多,如《九龙戏水》、《八宝笼灯》、《三星拱照》、《金盆吊水》、《九龙献彩》、《五龙捧圣》、《七层花楼》、《老龙脱壳》、《铁龙关象》、《采莲船》、《金锁阵》、《黄河阵》等,这些套路排列有序,变幻莫测,九条龙时而相互缠绕,时而散开组成一个精美的图案,转眼又变化成新的阵式,令人目不暇接;九龙舞表演阵容强大,200多人同场演出,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九龙舞打击乐音差高低可达16度,对比非常强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长乐抬阁故事会

2011年,长乐抬阁故事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乐故事会历史悠久,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从远古每年正月举行的祭祀活动与上元闹花灯中演变而产生。长乐故事会不是普通的说故事,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并集表演、彩绘、历史、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行为艺术。集中流传于汨罗长乐镇一带,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分上、下市街故事会,其特点是以民间历史故事典型代表的突出人物、事件、画面为镜头,通过人与道具的完美结合。配以会旗、彩旗、横竖牌匾、彩灯、油筒、威风锣鼓、乐队等,再配以玩龙(彩龙、火龙)、舞狮、彩莲船、腰鼓等,通过上、下街的一来一往对垒,以“比”的形式来吸引观众。即比数量、比威风、比高矮、比智慧、比新奇、比技巧、比文字、比表演艺术、比风格等从而形成热烈壮观闹新春的场面,表现爱憎与忠奸,渗透幽默与讽刺,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和平,崇尚科学与文明,可以说是一部记载历史文明的活化石。


屈子祠祭典

2009年,屈子祠祭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汨罗市位于美丽的洞庭湖畔,因境内的汨罗江而得名,是中国端午文化的源头、中国龙舟名城,有“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的美誉。二千四百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投江殉国,当地群众即在屈原居住过的江边——南阳里立祠纪念屈原,并举行龙舟竞渡,同时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缅怀先贤,这是最早的民间祭祀活动,当地人称之为“朝庙”。祭屈大典传承至今,礼仪程序基本沿袭古制,整个礼仪庄严肃穆,三段赞歌与礼仪程序融为一体,极富汨罗民间礼仪文化特色。


白羊田天狮舞

2015年,白羊田天狮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湘白羊田天狮舞是我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之一,它是集舞蹈、音乐、武术、民俗、体育、杂技、服饰于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据历史文献记载天狮舞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起源于临湘市白羊田镇合盘村鲁公坡境内,当地人称为“天狮子”,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民间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基调,以特制天狮为道具,通过年富力强的壮汉手举天狮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同时结合本地区古老的武术拳种——铁牛破埂的基本动作、步伐,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流布于周边地区,为湘鄂赣毗邻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经过数百年的兴衰更迭,品种由最初的单人狮发展到现在的单双狮,风格由当初的文狮发展到现在的文武狮兼有,玩法由过去的单转单翻发展到现在的“六转七翻八大阵”的多种玩法。长期以来世代相传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白羊田天狮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表演形式。八十年代初,便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集,定性为天狮舞,这种在全国都独一无二的天狮舞,成为全国传统民俗舞蹈百花园中一枝奇葩。



岳州扇制作技艺

2016年,岳州扇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岳阳制扇工艺历史悠久,光绪年间岳阳县制扇骨的从业人员就有上千人。光绪年间的《巴陵县志》中记载,“邑中婚事既定聘后,其中男家送礼,女家用荷包、扇插等。”扇插是随身佩戴放置折扇的工具,可见那时岳阳制扇业已经十分兴盛,折扇已经融入当地风俗中。岳州扇以本地优质楠竹为原料,结合不同材质的扇面精制而成,其生产过程纷繁复杂,一把扇子要经过毛胚制作、扇骨制作、扇面制作和切通(将扇骨和扇面配成纸扇)四个过程,共72道工序才能完成。岳州扇的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是历代传承人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练就的成果,是薪火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岳州窑烧制技艺

2016年,岳州窑烧制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文献及考古信息方面考量,岳州窑陶瓷业自汉至五代十国,辉煌了一千多年,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岳州窑是“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四最”记载了其持续千余年的风光。然而,自宋代伊始,曾作为湖湘文化代表之一的岳州窑,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上世纪50年代起,沉睡千年的岳州窑才得以重见天日。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单色的,但岳州窑大胆创新,在汉代就尝试给青瓷加上褐彩,这是个划时代的创举,从此瓷器进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岳州窑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等,这些创新后来的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



川山毛笔制作技艺

2016年,川山毛笔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汨罗市川山坪镇素有“毛笔艺术之乡”之美称。早在汉代,川山就有民间制作毛笔的史料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川山毛笔以独产的汨竹、红竹、羊毛、狼豪、牛骨、高级胶水为原料采用系列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笔杆纯白、花色或黑色,精制牛骨作顶盖装饰,笔头细嫩,洁白,身架平稳,蘸墨适中,着墨均匀,书写流利、光滑。其工艺流程有配料、水盆、斗笔、整笔、装簧、检验、包装等七大工序、100余道小工序。按其构造和用途,可分为羊豪、狼豪等2类,小楷、中楷等37亚类,特制小楷、双料小楷等240多个品种。川山毛笔,用料考究,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分目详细。其产品有书写如意、得心应手、锋力持久、柔软轻快、吐墨均匀、一笔多用之特点。


平江皮影戏

2012年,平江皮影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4年经过整理,平江的皮影戏剧目共有1280余个,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演法分本戏、折子戏和连台戏。平江影戏与外地影戏的区别,主要是声腔、曲调不同,最有独特风格的唱法是翻高,可以猛然在原音上提高四至八度,以唢呐为梢腔,伴以京二胡丝弦,所使用的腔调为“京搭汉”(既有京剧音乐风格,又有汉剧音乐元素),分南路三眼、正北路、北路垛子、北路急板、北路慢板、二六垛子、唢喇腔有起板、倒板。一般在晚间演出。早期用油灯,现在用日光灯或白炽灯作光源,将镂刻彩绘的皮影映在幕布上。伴以独特的唱腔、念白,掌影人在幕后赋以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剧情跌宕多姿,唱、做、念、打,灰谐有趣,各具神韵。影子制作一般用厚硬的雕刻成形体小巧的各种人物,刻工精细,糊上彩色透明纸,色泽艳丽,经久不变,其造型艺术具有装饰性、夸张性、趣味性的特点。


岳阳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

“非遗”民俗、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

你见到过多少?


来源:文旅岳阳


策划、编辑:万程亮

资料整理:市非遗保护中心 付   旋

审核:市非遗保护中心 付淑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