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网岳阳> > 朱洪良:《岳阳楼记》何以成千古名篇

朱洪良:《岳阳楼记》何以成千古名篇

2019-09-20 11:08:18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湖南岳阳楼,因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楼以文显,文以楼传。这篇只有368字的短文,为何成千古名篇?值得后人探究和学习。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说的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总的来说,写作一篇文章,无非两个方面:内容上写什么?形式上怎样写?任何文章,从内在逻辑分析,都围绕这两个方面。除了内容和形式,一篇文章能否让人铭记于心,关键看有什么样的思想。仔细品读发现,《岳阳楼记》完美的实现了内容、形式和思想的统一。

  好文章要有好开头。古人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开篇首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开头就把人吸引住,好似一场话剧的大幕拉开,读了令人仿佛回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只用13个字,既点明时节,又亮出了与主角——岳阳楼——有最直接关系的人物,也暗喻自己与朋友有相同的境遇,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开篇就入题,还没往下读,人已被带入到剧中,妙哉!接下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指明滕子京是个好官,一年任上就做出卓著政绩,表达对朋友的赞美;“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描述了新修建的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引出作记之事。因此,首段便明确了作记背景和缘由。

  第二、三、四段是全文的主体。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寥寥数语,描绘了三幅洞庭风光图,写尽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大观,读完之后真是过瘾,叫人拍手称赞!具体来说,第二段以宏大博远的格调,勾勒出洞庭湖远景的雄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经“然则”引出新的意境,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问,进而奠定了全文的主体。第三、四段用对比手法,创造出“一悲一喜”两种情境,使得文章波澜顿起,“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止、船倾、日暮、虎啸、猿啼”,“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鸥翔、鱼游、芷草、兰花、皓月、渔歌”,情节丰富又有冲突,语言极其生动,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第五段是全篇的核心。表达了超乎“悲喜”两种情境之上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突出了全文主旨。这一崇高思想,让一座原本普通的楼顷刻间上升到了家国天下的高度。作者超越了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风雨阴晴和迁客文人的胸襟情怀巧妙地结合起来,千百年来,激发着人们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博大爱国情怀。每一次的览物,都是一次境界和思想的升华。最后,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深刻又生动的结尾,将作者的精神境界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末句注明作“记”时间,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篇首照应。

  读罢全文,可见,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结构形式充分地表现全文主旨。作者的创作思路也十分明晰,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最后精辟说理,三者巧妙融合。文章还运用多个修辞手法,对偶、拟人、借代、设问等。多种写作手法,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和想象结合使用。景、人、事、情、理融为一体。构思也另辟蹊径,名为“楼记”,行文却避实就虚,将岳阳楼及其大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将重心转到借楼抒怀上来,赋予了岳阳楼崇高的思想内涵。

  最令人惊叹的是,历史上,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楼。史书记载,庆历六年(1046年)他收到滕子京的书信《与范经略求记书》及随信寄来的《洞庭秋晚图》,请他写一篇楼记。为完成朋友嘱托,凭图想象,便写下了《岳阳楼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好长文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文章更不易,《岳阳楼记》堪称范例。写出精品文章,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我们在感受文章之美的同时,应潜心体悟其写作的规律和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虽然,一般人的文章难以载入史册、流传千古,但应学习前人,努力写出好文章。

  (作者单位: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姓名:朱洪良 工作单位: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回到顶部